top of page

讀者提問|職涯四問四答


最近在 Linkedin 和 104 上的 be a giver 都有陸陸續續回答一些職涯相關問題,把它整理起來,分享給大家。


Q1.在職位轉換的時候如何決定每個選擇?是否一開始就有清晰的規劃?

其實並沒有。我第一份工作是受姐姐影響,因緣際會進入的。而我第一次的選擇雖與我後來的道路毫無關聯,但都啟發了我走下一步。所以千萬部要因為「沒有具體規劃」而擔心,因為我們從來沒辦法預言出最好的規劃,人類是最差的預言家。 但是前二~三年的打底期,會是你在職涯摸索的黃金期。我建議先找一位目標人物,業界你崇拜敬佩的人物,或者是位置(譬如營運長),或你發現什麼職位的工作「感覺」很有趣。不需要有非常理性完善的判斷,只要你對他有「熱情」,就可以成為你的第一個目標。


當知道目標在哪裡,就會很清楚下一步該怎麼走。目標會不斷變動,因為往目標前進的過程中你將會不斷收到新刺激,從而修正。目標不用設太遠,甚至從職場前輩來找就可以。譬如你很崇拜誰,你希望二年內能達到他的等級,這樣努力就會變得有方向,心也會安定。


我當初也是用踏出第一步的方式。我先找一位崇拜的前輩,用一定時間讓自己的能力可以與他們必肩(但不用所有能力都與你的目標對象一樣,因為你們畢竟天賦性情都不一樣。而是我看到他擁有哪個能力讓我很羨慕,我就努力朝能跟他們比肩前進) 先通關這一項,接著停一下,看看自己接下來想往哪走。這也跟自己的個性非常有關,必須要很了解自己。


我工作三年之後很確定我就是要做(喜歡)數位領域的工作,而且此時「數位=未來」也在每日的工作中給予我更多確信的理由。這才奠定了我接下來每次轉換的依據。


Q2.如何面對職涯上的迷茫?

關於迷惘這件事,我覺得,與其在思考自己適合不適合某個機會前,可能要先想「想不想要」這個機會。

如果我們內在對這個目標有足夠的動機,那就不容易患得患失。但是如果用「適合」與否、「能賺錢與否」、「社會評價高低與否」來判斷,我自己的經驗反倒是很容易感到挫折,而且挫折會上升到全面性的自我懷疑,那就不好了。


我常說的一句話是:「只看薪水,你每個月會有一天開心。但重點是你那一天的開心是否能夠支持你後面20天的不開心?大部分的情況:不能。所以建議不要以發薪日的開心為唯一基準,除非你發薪日能得到的快樂已經足以壓過所有其他日的不快樂。」


Q3.行銷業界變動太快,你都是怎麼進修呢?

誒平常很少看行銷相關的書,一來這個領域變動太快了,高機率看完後市場已經在燒下一個議題,容易成為落後 follower. 所以我傾向磨練「觀察力」。消費動向、話題風向、趨勢線索。觀察到線索後多方驗證,這樣自己的成長更多。所以對我來說,行銷力的基礎反而是「觀察力」,是心理學。 我會大量閱讀這樣的書籍,培養軟實力。我尤其認為掌握心理學就能掌握80%的精髓了,剩下都是工具的挑選。而學習工具怎麼用更不是問題。今年有幾本書我自己很喜歡,推薦給大家:

  • 逆思維

  • 深度工作力

  • 心流

這幾本書讓我學習到如何把自己的心力放對位置,做更好的觀察者。而我喜歡以書籍為主涉獵知識,一來書籍強制我必須專心咀嚼作者的智慧,學習進展比較好。二者是我本來就熱愛閱讀,尤其紙本書。我享受每一次翻動書頁的觸感。


Q4.我應該 Hire 職涯教練嗎?

我們在這個年代時時刻刻強迫連網,那意味著,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來告訴你,你應該怎麼做最好。可是他們的「最好」從來不是你人生幸福快樂的保證。要從焦慮和迷茫的根源跳脫出來,自我覺察和思辨就是很重要的能力。


你想怎麼做,你喜歡怎麼做,才是一切的本質。就算找了職涯教練,最終做決定的還是自己。所以還是那句老話:你想要什麼?


這個問題很難,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答案。

普通的人生很好,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看看,是否能找到一個每天都讓你期待起床的動力。

不用太焦慮,專注在你喜歡的事情上,你會找到答案。

生命會帶你找到答案。

12 次查看0 則留言

© 2024 by Sho Chang. Created by WixTW

bottom of page